可能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,「渣男 /渣女」往往與不幸的成長環境掛鉤:好像只有從小缺愛的人,才容易在親密關係裡不斷索取、不懂珍惜。但有意思的是,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另一種現象——那些來自幸福原生家庭、從小就被愛與呵護包圍的人,反而更有可能在感情中顯得漫不經心,甚至「處處留情」。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「反差」?
可能在他們的眼中「愛不稀缺」,自幼的「豐盈感」讓他們無所畏懼。來自幸福家庭的孩子,自小就被愛與關注圍繞。他們形成了對「愛」並不緊缺、隨時可以得到的期待。這種「愛是隨處可得的」感受,在長大後可能表現為不擔心失去,也不害怕被拒絕,於是與他人交往時更顯隨意與自信。
根據依戀理論,能夠在童年 獲得一致而溫暖回應的孩子,通常形成「安全型依戀」。他們對外界的信任和對自我的積極評價會更高,也傾向於更放鬆地探索新事物。不過,如果缺乏一定的自我邊界教育或對他人感受的關注,這種自由與自信也有可能走向「想愛就愛、想走就走」的極端。這種「渣」的現象背後其實是邊界感與責任心的缺失。
編輯推薦》「這星座 」有可能是渣男!利益優先:有可能出軌:https://reurl.cc/La2VR3
相比之下,「缺愛」的人更容易對感情保持真摯。可能有人會問,如果一個人從小缺乏足夠的情感陪伴,或者在父母時冷時熱的氛圍中成長,就容易產生「焦慮型」或者「迴避型」依戀。但其實在焦慮型依戀中,這部分人對愛和關注的渴求十分強烈,一旦有一絲愛意的注入,就會想要牢牢抓住,因為他們害怕失去,害怕再次陷入無人關心的境地。但對於迴避型依戀的人來說,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持續破冰的人的出現。
這些人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裡,常常表現出過度黏著或者反覆確認對方的愛,但也有可能演變成對伴侶的猜疑,甚至過度控制。他們所面對的最大恐懼是「再次被拋棄」,因此當他們好不容易遇到一段感情時,很難像「幸福原生家庭」出身的人那樣瀟灑離場。
並非所有的幸福原生家庭子女都會成為「渣男/渣女」,也並非所有缺愛的人就一定「抓住不放」。然而,的確有一部分人會在潛意識中把「已被愛包圍」與「可以隨意揮霍愛」混為一談,這反映了對感情責任與邊界認知的不足。要真正讓「愛」持續滋養自己與他人,需要自我覺察、克制、尊重對方的感受。
本文轉載自《姊妹淘》,原文為:模範家庭暗藏「黑化基因」?有時候,幸福童年反而更容易製造渣男渣女
【橘世代課程平台】
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,過好生命第二階段,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!
立即了解》請點我
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,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!再即享折扣金50元!
領取折扣》請點我
udn討論區